香港故事|疫情下的心灵良药
新华社香港5月15日电题:疫情下的心灵良药
新华社记者张雅诗
今年春节后,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在最严峻时,确诊人数大幅飙升、隔离设施不足、医院爆满,这些消息令不少人喘不过气,情绪紧绷。
40岁出头的李女士患有气管过敏,自疫情暴发以来一直提心吊胆。尽管她做好了个人防疫,但仍不幸在3月初确诊新冠肺炎,更触发情绪问题,失眠和焦虑折磨着她。
在苦无出路之际,一通电话犹如一服心灵良药,为李女士带来希望。“当我感到绝望时,这条热线给了我希望。”李女士说时,眼神流露感激之情。
“抗逆心聆热线”团队部分成员合影(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吴晓初摄
居家隔离经验 促成辅导热线成立
李女士口中的热线是由东联社会服务基金发起、多个热心团体支持的“抗逆心聆热线”,自3月初试行运作,免费提供辅导服务,帮助市民舒缓情绪困扰,至今已接到大约300个个案。
“试行阶段,我们打算招募10至20位义工,结果反应非常踊跃,到招募快要截止时仍有很多机构报名加入。”东联社会服务基金会长李志峰表示,目前热线共有200多名义工,都拥有辅导相关的背景和知识,包括精神科专科医生、注册护士、临床心理学家、谈判专家等。
热线创立,源自李志峰在家隔离时的亲身体会。疫情期间,李志峰经常与热心人士一起走进社区派送抗疫物资。今年2月初,他确诊新冠肺炎而须居家隔离,由义工变成受助者,令他注意到疫情下除了物资外,情绪支援也不容忽视。
在家隔离能否开窗?隔离日子该如何计算?“信息不确定,对在家隔离的人士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李志峰说,他作为过来人,感受至深,于是利用在家隔离9天的时间构思相关服务,并联络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发起成立全新的辅导热线。
平日经常到一线了解民生需要的观塘区区议会主席柯创盛是热线发起人之一。他在疫情期间经常碰到市民需要情绪支援,反映出这类服务的需求很大。他表示,市民对这条热线的反馈非常正面,“市民觉得给予了他们关心和慰问”。
“‘抗逆心聆热线开通后产生了雪球效应,吸引了很多专业人士陆续加入。”精神科专科医生林美玲说,她作为热线发起人之一,对此感到非常受鼓舞。
世界卫生组织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在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即2020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25%。
虽然近日疫情已经稳定下来,但林美玲表示,不能低估这波疫情给市民带来的心理影响。她呼吁,即使疫情缓和,也要好好关注情绪健康,希望未来继续利用这条热线服务有需要的人。
热线发起人之一、香港情绪健康学会会长黄广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吴晓初摄
专家坐镇打造强大辅导团队
“抗逆心聆热线”由筹备到开通,前后不到1个月,虽然时间仓促,但服务质量并没打折扣,义工们都经过精挑细选。
“有心、有力、有时间,这是加入我们团队的必要条件。”热线发起人之一、香港情绪健康学会会长黄广兴说,他们会逐一评估义工的背景和能力,并为所有合适的人选提供培训。
热线团队的义工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当中有在职人士、学生、退休人士,他们抱着相同信念,帮助受情绪困扰的市民走出阴霾。
在第五波疫情下,儿童患者人数上升,令家长们忧心不已。苏肖娟在退休前是小儿专科护士,很能理解父母担心孩子患病的心情。她表示,护士不仅料理病人身体上的伤患,也照顾病人的心灵健康,还要懂得与家属沟通,这些经验都能应用于辅导上。
作为香港护士总工会会长的苏肖娟,除了亲身上阵接听热线,还积极推动该工会的成员加入义工行列,其中包括多名精神科护士。“我们希望凭着工作上的经验和相关知识服务市民。”她说。
在热线义工团队中负责培训义工的临床心理学家徐佩宏介绍,他们设有“伙伴机制”,义工们并非孤身作战,当义工接听电话时遇上突发情况,例如求助者突然情绪激动、表达要了结生命等,一同值班的伙伴便会马上提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