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我的老班长》的唱作者小曾:士兵是我心中的天
“我的老班长,你现在过得怎么样”
■中国国防报记者 卢军 通讯员 陈萌
(图片为小曾不同时期下基层慰问演出时的情景。受访者提供)
如果有一首流行歌曲是近30年来当过兵的人都会唱的,那一定是《我的老班长》。一块空地、几名战士,一把吉他、一段旋律,相信每一个当过兵的人看到这个场景都会勾起深埋在心底的军旅记忆。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小曾现在在哪?他和基层官兵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近《我的老班长》的唱作者小曾。
“对于二次入伍的他来说,这身军装,他看得特别重,也特别爱惜”
“对于有着二次入伍经历的他来说,这身军装,他看得特别重,也特别爱惜。”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一位领导这样评价小曾。
小曾原名曾德洪,江西遂川人。“身穿迷彩服、剪着规矩的短发、一张圆圆的脸、眼睛里流露出朴实,一看就是个兵模样”,这是他给一茬茬官兵留下的亲切熟悉的形象。
细算下来,今年距离小曾创作第一首军营民谣的日子,已经过去28个年头。如今,他的脸上也有了岁月的痕迹:皱纹爬上了眼角,鬓角有了白发,身形也不再轻盈。但不变的是,他还是个兵模样。
小曾的兵之初是一名普通的高射炮兵。新训结束,因为训练成绩优秀又有文艺特长,他被留在教导队。第一次入伍的3年转眼过去,很快到了老兵退伍季节。1991年底,教导队领导找小曾谈话,想把他留下来。小曾也想继续在部队发展,最好能留在旅里新成立的文艺队。然而,等退伍命令下来时,小曾的名字赫然在列。
带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小曾登上回家的列车。此时,军营已经成了他灵魂中不可分割的精神家园。等他重穿军装再回军营,已是18年后的2009年5月。
无论是在地方的那些年,还是重新穿上军装以后,小曾都坚持去部队基层演出。高山、海岛,边关、大漠,他用歌声温暖着万千基层官兵的心灵,也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寻自己的不竭动力。
在基层巡演时,小曾的舞台装束经常是一身迷彩服加上子弹袋背心,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军衔盖住;战士们往往会忽略他的年龄和职务,还喊他“班长”。
“班长”这个称谓,小曾最熟悉也最喜欢。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一个海岛演出时发生的故事。
这个海岛远离陆地,最为珍贵的便是淡水。从小曾来的第一天起,战士们便不再洗脸。他们把淡水积攒下来,留给小曾用。这种“奢侈”的待遇,让小曾感动不已。当他听说有一个战士在山上执勤,没有看到演出时,他执意上山,专门给这个战士开一场演唱会。
这是个年轻的战士,带着一条狗,吃住在山上。看到小曾的到来,他十分激动,两腿站得笔直,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小曾给他唱《我的老班长》《军中绿花》……一首接一首。听着听着,这个战士的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临别时,他突然跑进小屋,捧出一盘录音带递给小曾看。这盘录音带正是小曾出的第一盘专辑《我的老班长》。录音带外面的塑料壳已经被磨烂,用透明胶带小心地粘着。他哽咽着告诉小曾,当孤单寂寞的时候,他就听录音带里的歌,听着听着就不想家了。小曾紧紧地抱住这个可爱的战士,哭了……
在一次沿川藏线巡演过程中,小曾来到只有几名官兵驻守的荣许兵站。这里海拔超过4000米,营房里没通水电。由于是备用兵站,很少有人到访,文艺小分队的到来让官兵既兴奋又紧张。即便只有几名观众,小曾还是用热情洋溢的演唱给官兵带来一段欢乐时光,临别时还向每名战友赠送了自己的专辑。
一年后,在驻川某训练基地巡演时,一名战士从队伍里跑出来冲到小曾面前,向他喊道:“班长班长,我们那里通电啦。”小曾定睛一看,原来他是荣许兵站的一名战士。通电,在城市生活的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事,在这些高原战士们眼中却是一件大事、喜事。这名战士不顾一切冲上前来报喜的行动,也让小曾无比感动——他们真的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班长。从此,“班长”这个称谓的分量在小曾心里又重了几分。
“你的歌就是最好的指导员,你来唱一次歌,我们的思想工作好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