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思维困扰我的前半生,娃面前我绝不哭穷!
OK 妈: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熟,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和我聊起钱的话题。比如儿子之前就问过我一个月赚多少钱?有时候,甚至问题很 " 犀利 ":妈妈,班里同学大野说最近他家里又买了一套新房,他家的房子好多啊,我们干嘛要租房,是没钱买吗?
是坦诚回答还是有所保留又或是装穷,我和好友小 y 妈热烈探讨过!她说她一定不会在孩子面前哭穷,因为她自己的经历告诉她,这不仅不会让孩子学会节约和珍惜,还会让他们被 " 穷人思维 " 深深禁锢,这非常可怕。
文:小 y 妈
我和朋友讨论过彼此的金钱观,发现我们都是在 " 哭穷式教育 " 下长大的孩子。这种 " 穷人思维 " 深深困扰着我们的前半生。
朋友搬新家曾为了一张沙发逛遍了二手市场,连一张 1500 的二手沙发都 " 下不去手 ";
我曾为了省钱,连续几年只舍得用家里人淘汰下来的速度极慢的智能手机……
不是 " 买不起 ",就是舍不得花。
现在,家里的吞金兽已经渐渐到了可以 " 谈钱 " 的年纪了,我们应该怎么向我们的孩子去说 " 钱 "?
富养的孩子,依然觉得 " 我不配花钱 "
我父母不算特别有钱,但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医生,家里条件还是可以,给我所有的吃穿用度,都是他们能力内给的最好的。
理论上讲,我也算是 " 富养 " 的孩子,但是从小的家庭财商教育,让我花钱常常会有负罪感,甚至有种 " 我不配花钱 " 的感受。对于钱,我是始终有种 " 匮乏 " 感的。
1994 年,奶奶因为小病住院,住院期间,我和父母去看望奶奶。奶奶随手塞给我 15 块钱,一张 10 块一张 5 块。
父母说," 既然给你了,你自己拿着花吧。"
第一次得以支配 15 块这样的 " 巨额大钞 ",小小年纪的我有点小兴奋。
第二天,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我花了 6 块钱,买了一些戒指糖、几袋小零食,还剩下 9 块钱。
当时,心情有些激动又忐忑,这是我第一次支配那么 " 大 " 数额的钱,我买了许多自己喜欢、想要的东西,15 块零花钱还剩下了个 " 大头 ",我克制住了 " 花更多 " 的欲望。
那天晚上,我和我妈说起此事,当听说我第一天就把零花钱花了一小半,我妈竟然生气了,她批评我," 乱花钱!一点也不节约!"
当年本该是一次很好的财商教育机会,我妈可以问问我,6 元是如何支配的,打算如何处理剩下的钱,甚至有没有办法让钱变出更多的钱?如果觉得花太多,也本可以适度引导一下理性消费的。
但这件事最终却变成了我的 " 童年阴影 ",一直记了 20 多年——母亲的批评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责、迷茫和自我否定感——我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去支配这些钱。
" 节约 " 是一种美德吗?
我爸喜欢各处投资,导致家里现金流一直不算很充裕。2008 年,我们家置换了一套大一些的房子,交完首付款,我妈手里的现金只剩下几千块。
母亲无数次向我抱怨," 家里没钱了!"
那几年,我时常活在母亲 " 没钱 " 的阴影中。那些年,我买的衣服都是商贸城里几十元的地摊货;去北京玩,硬生生做了十几个小时的通宵硬卧;
整个大学四年,我几乎没有一桩像样的消费。
明明,家里并不是真的 " 没钱 "。
偏偏,那时的我,还为自己可以为母亲 " 省钱 ",而有些沾沾自喜。
母亲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那是更为穷困的一代人。母亲把太爷爷、太奶奶那种极致 " 节约 " 的品质完美复刻到我身上。从小,她逢人便说我," 节约 "," 不会乱花钱 "," 特别省 "。
家庭教育让我从小觉得," 消费 " 是罪恶的," 节约 " 是高尚的。其实哪怕直到现在,工作多年,财力还可以,我依然舍不得花千元以上去买个包包。我觉得自己 " 不值得 "。
要知道,那个年代,同样生活在杭州的雪梨(我同校的学妹),已经通过互联网电商卖衣服卖得风生水起,做到了千万资产;
而我还在为自己大学四年存下一万块而沾沾自喜,为了省几块钱疯狂比价……
钱 " 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吗?
母亲特别喜欢用 " 钱 " 来衡量一些事。比如我某日很开心地买回一条打折处理的牛仔裙,她一问价格,会说," 你为什么要买这么便宜的处理货,我们又不是买不起好的 ",丝毫不顾我买到性价比高的东西时那种开心的感受;
比如有什么东西她认为买贵了,就会吐槽," 啧,这么贵 ";
再比如,她会牺牲非常多节假日时间,主动要求加班,回家告诉我们," 我今天又赚了几百块加班费 " ……
她很少跟我谈论,工作到底开不开心,是否让她感受到价值,在家谈论得最多的,是 " 这个月我拿到了很高的奖金…… "
这些事或多或少会对我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在工作中,由于过度看重 " 价钱 ",我会本能去掂量,我做这件事,可以赚到多少钱?我的付出和获得成不成正比?
于是,那些吃力不讨好、活多钱少的工作,我就不愿意干;那些来钱快的活,我才愿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