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人节,怎么在微信和鲜花以外表达爱意?
朋友们,还有两天就是一年一度、充满爱意(或恶意)的“情人节”了。
有另一半的策划着怎么送礼物延续甜蜜,没有伴的自嘲、约朋友或者拒绝外出……总之,谁都很难在这一天躲过“爱”以及“怎样表达爱”的话题。
但,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表达的能力正在退化了,人也更孤独了。
假设,此刻让你写一封信寄给爱人或是家人,是不是觉得词不达意、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事实: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更容易产生连接、维护交流——社交网络和通讯应用提供了跨越地理空间交流的可能,你可以和身处异地的伴侣、父母、久未谋面的朋友随时联络。也能借由兴趣小组发现陌生好友,用匿名身份相互认识和聚集。
也许你整天抱着手机刷社交信息,但在和亲人朋友交流感情时局促不安。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在网络上活跃外向,在真实生活中却孤僻冷淡。
这背后的原因的也不难理解,互联网让“表达”的方式发生变化。语音、图片、Emoji、表情包……碎片化之后的信息就像一个个浅显易懂的符号,又可以随时随地被传递,什么时候你还需要用文字或语言表达一段逻辑完整、稍有深度的交流呢?
Emoji的发明人栗田穰崇说,当大家习惯把Emoji和文字混在一起使用,只会减少文字交流,增加沟通的惰性。这和他设计Emoji “帮助人沟通感情”的初衷相反,反而会让人与人越发疏离。
更本质一点,这是人与人连接的方式变了。
情人节前夕,单身的你或许正在刷Tinder、陌陌、探探……当然这些约会应用极大程度上扩大了认识另一半的可能性,但,手机上跳出一张张陌生人的照片,左滑右滑就可以选择另一半,这是不是就像一场无关紧要的游戏一样?
智能手机连接的人际关系会让人有“不那么重要”的错觉,它更加具有“可抛弃性”。当你和一个人展开在线对话,不管是和熟人和还是陌生人,你可以随时删除对方或停止对话“抽身撤离”。相比之下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要复杂得多。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约会应用上没有真爱,它毫无疑问是个不错的开始,但绝不是寻找恋人的全部。我们希望你能认识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于人表达能力的影响,毕竟爱这件事是严肃的,它不应该被当做游戏一样对待。
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份关于“表达爱”的指南,希望能给你提供看待“表达爱”这件事的另外一个角度,或是给你带来一些灵感,让你能更爱身边的人和环境。
毕竟,谁说爱就只是“爱情”和“情人”啊!对亲人、朋友、动物、植物、地球的爱也是需要表达的,不是吗?
祝爱得愉快!
题图来自Giphy
摸清表白对象的性格,可以从“依恋模式”开始理解
在表达爱意之前,弄明白表白对象的性格特征,或许可以帮助你选对合适的表达方式。
每一个人对于亲密关系的心理状态会截然不同,这也决定了待人接物的相处方式。高冷或者热情,性格的背后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个结论是心理学家得出的,对于亲密关系也有一个理论可以供你参考:英国精神分析学者约翰· 鲍尔比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按照这套逻辑的说法,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有固定的几个类型,比如有些婴儿会在看不到母亲的时候哭泣,有些则不会。这会在成长中经过延续和扩展,最终变成用于成人人际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中不同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很多事,包括伴侣的选择、恋爱和婚姻的质量。比如有些人就是喜欢时刻粘着情侣,而有些会时刻追求“给我一些私人空间”。
依附理论把成人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恐惧型、痴迷型、疏离型。后来的学者设计了一个包含17个问题的量表,来测量你是属于哪种类型。
你可以点击这里开始测试。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对另一半了如指掌,也可以不用做这个测试。同时,和所有的心理测试一样,依恋类型测试也只是一种探索自我的角度之一,给你提供理解你自己以及你另一半的新思路。
聊个天:据说能让人爱上任何人的36个问题,敢不敢试试?
完成了了解自己这一步,接下来你还需要找到个跟你气味相投的人。
今天就不推荐去哪里找对象了,只要不宅在家里,你就有机会接触到新朋友。在之前Hack Your Life中我们也介绍过一些方法可以参考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新认识一个陌生人之后怎么迅速判断是否要跟他发展一段长久关系。
心理学家亚瑟·阿伦曾专门设计了36个问题让两个陌生人能迅速相爱。这套问题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它们循序渐进地让你去了解对方是否跟你“三观”合拍。
当然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你不能死板去套这36个问题,但它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些不错的聊天思路,让你不至于沦落到没话找话聊的尴尬。
这个套路不限于找恋人,你还可以考虑套用它去认识新朋友。
首先知道对方的喜好跟自己有没有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