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公司的内部管理系统,怎么做才算对?
随着企业服务赛道的持续火热,进入SaaS方向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本文基于服务商业化的目标延伸探讨如何扩宽内部系统的定义,使其为商业化服务和如何根据SaaS公司处所阶段,来设计管理后台及具体模块。推荐相关领域从业者阅读交流观点。
在过去的2021年,企业服务赛道的融资额达到6400亿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105%,创历年新高。这一态势在2022年依旧延续,就在前几日,细分客户服务赛道的SaaS企业“售后宝”刚刚完成红杉中国、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一亿元A1、A2轮融资。
对于SaaS企业来说,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会自然的发现,自己需要一个内部系统来管理租户,管理产品开通,为租户做增购续费等服务。
然而这真的只是内部系统的全部意义么?
除了服务于已经确定服务的客户,为他们做业务支持,是否还可以挖掘其他价值,解决SaaS企业最头痛的标准化问题,进而为企业商业化作出贡献呢?
一、重新认识内部使用系统给出结论前,先来看看对内部系统的认识误区都是怎么产生的。
在如今,一个传统企业可以通过使用SaaS软件,找到实现标准化管理的方式,提升业务数据,但以售卖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著称的SaaS企业,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管理,忽视用管理工具来提升效率。
仿佛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古道热肠,四处帮助同行实现企业数字化,但却对自己企业的问题视而不见,还在用传统的方式管理企业。
这个现象,别扭中又带着一丝合理。毕竟内部系统的投入几乎就等于沉没成本,对它期望被放得很低。一般只要求用最小成本,去支持当前必须支持的内容。多做不需要也不划算,这就是它的现状。
也正是基于这点认识,会产生常见的3个误区。
误区1:只满足于为客户开通服务,把基础功能当成全部功能这是最为常见的刻板印象。
当产品经理听到“设计一个内部使用系统”的需求,大概率就把需求目标定为支持业务。用于给已付费的客户开通产品,附带管理客户的升降级,增购,续费等服务。
进而会把功能范围限制在客户管理,产品管理,订单管理。
这是把基础功能当成了全部功能,没有在公司内部统一系统的意义。
当你有1家客户,大概率不需要一个系统,让研发后台开通,手动记录归档表格就可以。
当你有10家客户投入使用,可能就开始需要系统支持以上的功能。特别是客户买的版本不同,增购的服务不同,研发直接开通就显得不那么透明。另外如果新增的功能需要配置到不同版本,那就更需要一个后台,由产研团队手动操作。
但当你有100家客户呢?你关心的应该就不是为客户开通系统这些事情了。此时你站在了SaaS增长的路上,更关心的是客户使用得如何,客户的留存如何,销售的效率、成功的效率有没有体现在客户的指标上,能不能为LTV做到应有的贡献。
所以,开通服务只是基础的后台能力,但仅仅只有这个能力,是没有办法辅助SaaS后期发展的。
误区2:只需要少数人使用系统,尽量不要轰轰烈烈全体总动员因为没有对系统有正确的认识,会觉得让所有人来操作系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所以需要尽量减少操作系统人数。
此时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没有系统的沉淀,我们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客户呢?
服务客户的过程,需要市场部,销售部,产品部,成功部几个部门通力合作,程程接力,最终达成客户成功。每交接一程,客户信息就被中断一次,没有完整的全面的信息,会造成极低的沟通效率。
当链条末端的成功部门到客户,只有反向去询问,过程中必然会有信息的缺失和失真。
而日常客户如果提出了需求,产品也只有反复向销售或成功了解客户背景,揣测客户心理,再去评估需求。
但如果有系统沉淀了客户从线索到转化,订单到服务,工单到访谈等所有信息,客户的画像就十分生动地呈现于此,而只要沉淀越久,我们对客户的了解也越深,也就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增加客户的留存率。
记得有一则小故事,讲述了在五星酒店里。某位住客一进大门,经理就准确叫出了他的名字,微笑着欢迎光临,办理入住时,前台向主客确认:您之前住过的房型有空余,还为您安排您喜欢的高空楼层可以吗?
晚餐时分,走到餐厅,侍应生推荐道:之前您喜欢的和牛正在供应,可以为您推荐一下吗?种种服务让客人宾至如归,一下就达到了体验的颠覆,连连摇推荐这家酒店给自己的朋友。而酒店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细致的服务,有赖于沉淀客户画像。
而我们通过协作多部门,共同使用内部系统,完善用户数据,也可以做到这点。
误区3:只需要功能够用就可以了,忽视流程和安全认为既然是内部使用,那不需要做得太过复杂,或者认为公司小不需要那么规范,就只需要专注在功能方面,从而忽视流程和安全。
可能会造成的问题有:
离职员工仍然可以登陆甚至操作后台。
内部员工的越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