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艾灸治疗方法,附艾灸处方及穴位图片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艾灸治疗方法,附艾灸处方及穴位图片
2022-04-18 12:23 来源: 荷塘月色伴读
原标题: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艾灸治疗方法,附艾灸处方及穴位图片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艾灸治疗方法,附艾灸处方及穴位图片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常见的以腹痛为表现的反复发作性疾病,15岁以下儿童为多发群体,尤其以7岁以下小儿多见,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期。多继发于胃肠道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发生于腹腔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呈阵发性痉挛性疼痛,疼痛位置多以脐周及右下腹疼痛为主,也可见于全腹疼痛,常伴发热、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
生理结构
肠系膜淋巴结生理结构较为特殊,淋巴结在局部尤其是回肠、盲肠末端丛生,各类病菌、病毒因回盲瓣的作用,容易在回肠末端长期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致病菌在盲部淋巴结长期停留并反复刺激,局部炎症反应因而产生。
病理表现
病毒感染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细菌培养提示阴性。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袭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
胃肠道反应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重要体现,往往小儿阑尾炎亦多发且疼痛位置与肠系膜淋巴结炎接近,故临床上常见误诊、漏诊现象。而上呼吸道或肠道发生感染后,小儿出现高热、反复腹痛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提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
临床表现
·常并发于或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
·腹痛、发热、呕吐,可伴有腹泻或便秘。
·腹痛位置不固定,多发生于右下腹痛、脐周:腹痛性质不固定,多表现为隐痛或痉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歇期患儿感觉较好,无不适,压痛部位不固定,可在靠近中线或偏高位置,基本无反跳痛、腹肌紧张有时可能会在右下腹部触及小结节样肿物,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
·血常规多表现为正常,或白细胞可轻度升高。
淋巴结肿大判定标准
·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探及2个及以上均匀性肿大淋巴结,长轴大于10mm,短轴大于5mm,长轴/短轴≥2。
艾灸选穴
神阙、中脘、天枢、关元、大肠腧、阿是穴
辩证加减
虚寒:脾俞、肾俞、涌泉。
痰湿:丰隆、阴陵泉。
气虚:脾俞、足三里。
艾灸操作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每穴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温热舒适感为度。
神阙穴:变化莫测为神,阙指要处,原指门楼、牌楼、宫门。神阙即神气通行之门户。此指胎儿依赖此处从母体获得营养以发育之意。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能:培元固本、开窍复苏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中脘穴:脘同管,原指胃内腔;穴在脐上4寸,中指胃的中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黄疸、癫狂
天枢穴:星象名,指北斗第一星。枢指枢纽,天枢在脐旁,为上下腹的分界,脐上应天,脐下应地。以此为枢,故名。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旁开2寸。
功能:调肠腑,理气滞。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痔疮、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关元穴:关即关键、重要,穴居丹田,元气所藏之处,故名。
定位:补肾培元,清热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