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天秤的两端
横空出世的Libra
6月18日,正当中国的电商企业忙着年中“大促”时,远在大洋彼岸的Facebook也轰轰烈烈搞了一场“大促”。在千呼万唤之下,Facebook主导的加密货币Libra的官方网站终于正式上线,并同时发布了《Libra白皮书》。
在西文中,Libra意为“天秤座”,同时又是“自由”的词根。Facebook选用这样一个字眼来命名自己的加密货币,可谓颇有深意。在《白皮书》书中,Libra更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了自己的雄心:要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
按照计划,Libra离正式发行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如此,各界已经围绕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些人认为,横空出世的Libra将会成为一种全新的超主权货币,并对现存的美元霸权提出挑战。另一些人则认为,Libra不仅不会发展成为一种超主权货币,甚至连完整的货币都算不上。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所谓的“无国界货币”、“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只不过是Facebook的噱头,这款以自由为名的货币事实上只不过是垄断巨头攫取“铸币税”的工具……一时之间,众所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Libra到底是什么?它是否是一种真正的货币,又是否有机会发展成为一种超主权货币?Libra宣布它将保持币值的稳定,这一点是否能做到?作为Libra的发起者,Facebook等公司会不会成为数字世界的中央银行,并借此来获得“铸币税”?这种全新的加密货币又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横空出世的天秤,究竟会带我们偏向自由,还是另外一端?所有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Libra是否可以成为一种超主权货币
在讨论Libra是否可以成为超主权货币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这种加密货币究竟可不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货币。
在经典的理论中,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一般等价物。一种物品要成为货币,必须具有几个重要的职能。首先,它应该是一种价值尺度,人们可以用它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其次,它应该是一种流通手段,人们可以用它来交换商品;再次,它应该是一种储藏手段,人们可以用它来存储自己的财富。
先看流通手段职能。一种物品能否用来履行这一职能,主要取决于使用它来进行交易和支付的成本。如果采用它来进行交易的成本很大,那么它就不适合充当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熟悉的比特币由于验证机制十分繁复,交易时间很长,所以其实并不适合成为货币。而根据《白皮书》公布的信息,Libra将采用BFT机制来进行验证,这与比特币采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相比,具有更高的交易效率。因此,用Libra来履行流通手段职能,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再看储藏手段职能。由于Libra被设定为盯住一篮子货币,所以它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的。这一点和很多没有资产作为支撑的加密货币在本质上不同,因此它当然也可以用来履行储藏手段职能。
至于价值尺度职能,这一点或许会有些争议。一些专家认为,由于Libra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故用Libra衡量商品价值,本质上讲是这一篮子货币在履行价值尺度职能。我想,这种意见当然有其道理,但由于Libra本身确实可以对商品进行标价,因此我们认为Li-bra可以用来履行价值尺度职能应该也不为过。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Libra确实具备了货币的几个重要职能,可以被视为一种货币。
那么,这种新的货币是否能成为一种超主权货币呢?
2009年时,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出了设立超主权货币的设想,并指出这种货币应该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要保持币值的稳定,二是要与主权国家脱钩。那么,Libra是否满足以上两个特征呢?在笔者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尽管Libra是作为一种稳定币出现的,稳定币值是其本质上的要求,但从手段上看,Libra是通过盯住一篮子货币来实现这一点的。从这个角度看,Libra其实并没有和主权国家脱钩,所以,它并不能被视为一种超主权的货币。事实上,如果考虑到这点,Libra甚至都不应该被视为是一种货币的非国家化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Libra与支付宝、微信支付之间的相似性,恐怕要比与比特币或者其他加密货币来得更大。
至于一些人认为Libra有希望挑战美元的霸权,在我个人看来,恐怕这还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尽管《白皮书》中并没有公布具体盯住那些货币,但由于Libra协会的创始会员基本都为欧美企业,因此在这个篮子中包含美元几乎是铁板钉钉。如果是这样,那么Libra走到哪里,美元也就会到哪里。在一定意义上,Libra不仅不会挑战美元霸权,甚至还会巩固美元霸权。因为Libra的覆盖程度可能要比美元更大,美元可能通过Libra深入到很多原本不能自由兑换美元的国家。
Libra能否实现币值的充分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