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营企业实际上是保护自己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两会期间,官方再表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接着,浙宣公众号发文《别让 " 污名化 " 言论干扰民营企业》,澎湃新闻发表社论《个别自媒体给民营企业家扣上 " 汉奸 "、" 买办 " 帽子,严重挫伤预期和信心》,反对给民营企业家扣帽子、打棍子。
民营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从历史的缝隙中生长起来。今天民营经济体(民营企业、工商户)超过 1.6 亿,80% 的城镇劳动者在其中就业赚钱。从规模和效率两个角度来看,民营经济几乎等同于国民经济、政府财政收入、千千万万家庭的财产与权益。但是,民营企业依然受身份困扰,依然看风向行事,依然需要官方 " 千呼万唤 ",练就了一身敏感体制。这是当今这个时代最大的悬疑。
民营企业到底是什么?
本文从国家、政府和个人三个维度来分析民营企业的内涵与价值。
本文逻辑
一、发展民企等同于发展国民经济
二、做大民企相当于做大国有财富
三、保护民企实际是保护国人自己
【正文 7000 字,阅读时间 15',感谢分享】
发展民企等同于发展国民经济
从规模与效率两个方面来看,民营经济几乎等同于国民经济,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截至今年 1 月,中国市场主体达 1.7 亿户,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 1.14 亿户,企业数量超过 5000 万家,民营企业占企业数量比重达到 98%。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大家都非常清楚,即贡献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80% 的外贸贡献率,90% 以上的企业数量。
实际上,这些数据被低估。如果把国企拿掉,民营企业可以撑起剩下的数据。但是,如果把民营企业拿掉,国企还能否撑起另外一半的税收(其中还有外企部分)。烟草、电力、电信、银行、石油等非竞争性国企,他们的营收和利润其实是民企和民众缴纳的税收。按照等量代换原理,国企中的不少产值、税收、就业、出口、技术成果等,间接上也是民企民众提供的。
具体来看,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技术创新、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就业方面,大部分打工人都在民营企业中就业工作、赚钱养家。经济学家任泽平在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百强排行榜 2023》显示,2012 年至 2021 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从 37287 万人增至 46773 万人,增长 25.4%;其中,城镇私人企业就业人员和个体就业人员分别从 2012 年的 7557 万人、5643 万人增至 2019 年的 14567 万人和 11692 万人,增长分别为 92.8% 和 107.2%。其中,2021 年京东吸纳就业人数达到 38.5 万人,位居第一;比亚迪、阿里巴巴、立讯精密就业人数均突破 20 万人。
在非竞争性国企中的大量就业,尤其是冗员部门的低效就业,本质上是财政供养。广大民营企业和民众购买非竞争性的国企提供的产品(石油、电力、烟草),相当于给国有部门缴纳税收,支撑大量低效就业。所以,民营经济体所承载的就业规模其实被低估。
出口方面,制造民营企业撑起 " 世界工厂 ",外贸民营企业每年赚取大量外汇。2022 年,民营外贸企业 51 万家,进出口值达到 21.4 万亿元,增长 12.9%。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达到 50.9%,较上年提高了 2.3 个百分点,年度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对中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到 80.8%。
民营企业在外贸中的作用也被低估。今年前 2 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 3.16 万亿元,其中出口规模达到 2.14 万亿元,占出口总额的 61%,进口 1.02 万亿元,顺差高达 1.12 亿元。而同期国有企业出口 2889.3 亿元,仅占出口总值的 8.25%,进口达到 7596.1 亿元,是同期出口规模的 2.6 倍,逆差达到 4707 亿元。民营企业出口是国企的 7.4 倍,主要负责赚外汇,国企主要负责花外汇。问题是,没有民企大量出口创汇哪来的进口?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前两个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 1.95 万亿元,下降 12.2%,占外贸总值的 31.6%。其中,出口 1.05 万亿元,下降 11.1%;进口 8962.1 亿元,下降 13.4%。在外资企业进口、出口均较大幅度下降之际,民营企业维持着中国出口的韧性。不过,欧美推动去中国商品化和全球产业重组,给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保护民营企业就是保护出口,保护出口就是保护民营企业。
技术方面,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效率最高的企业。从 2012 年到 2021 年,私营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占比从 29.4% 上升到 51.4%。在民营企业中,腾讯、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的研发投入最高,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均超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