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为了什么? 聆听四位大师的领悟
2022 年 11 月 30 日 佛学研究网
所有风靡当代的精神导师,都只是在复述着许久以前,古人一再告诉我们的事:我们须放下自己所意识到的缺陷,了悟我们本是神圣的存有。
一心一意地依据它来行止,我们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01 活着,让人格与灵魂更近
爱德华 · 巴赫《巴赫花精与自我疗愈》
物质主义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无聊感日增,喜悦感日减。世俗的任何快感需要不断强化刺激才能维持下去,昨天是那么兴致盎然、充满刺激,明天可能就变得索然无味。它教导人们在世俗的享乐与快感中寻求满足,麻痹自己受伤的心,但这些除了能让我们暂时忘却苦恼外,毫无裨益。
一旦我们开始在玩乐之中寻求慰藉,我们就开始了一种恶性循环。我们继续寻找更大的刺激,直到我们腻透了,无法再通过世俗享乐来安抚自己。生命变成了需要忍耐的责任和义务,而那种与生俱来的、理应绽放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热情与喜悦却渐行渐远。
无聊和厌倦,会导致我们的身体罹患多种疾病,而且远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当今这种无聊厌倦感的发生年龄越来越早,与之相关的疾病也倾向于在更年轻的阶段出现。治疗无聊感的良药是对身边的一切都兴趣盎然,从生活中学习,认识主宰万物的真理,在学习与体验中放下自我,并在自己成长之后寻找机会帮助身边的同伴。
无论身居何处,不论是城市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工人,还是乡间山野中的一个孤独牧羊人,都让我们努力将单调变成乐趣,将沉闷无聊的工作变成体验人生的喜悦良机,在日常生活中去了解人性,洞察宇宙的伟大法则。
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时时刻刻都充满学习的热情以及体验真实、探索未知的渴望。我们会发现自己可以重新从细微之中获得乐趣,曾经被认为是普通、乏味的事情,成为了我们探索与冒险的契机。
大道至简,真正的喜悦来源于生活中的简单细微之处。把人生变成一场新奇有趣的探险,这样,无聊厌倦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现在,我们来谈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帮助自己?我们怎样保持身心和谐的状态,使得疾病很难或无法攻克我们?要牢记的是:当我们找出自身人格的不圆满时,解决的方法不是与之对抗,也不是用自己的意志力把它强压下去,而是坚定稳健地培养与之相对应的美德,这样我们本性中的不圆满就会被自动冲洗掉而不留痕迹。
所以,不要把人生仅仅看成是为了责任而尽可能地耐心生活,而要在今世旅程中不断发展出真正的喜悦。我们的人生观取决于人格与灵魂之间的距离,二者越接近,就越和谐与平和,真理与喜悦之光就会越发闪耀。没有冲突的人格甚至能免受疾病的侵害。
真理的知识也让我们确信,无论世间的灾难有多骇人,它们都是人类演进过程中的暂时阶段。即使是疾病,也是对我们有益的,是在依照特定的法则行事,最终结果是不断敦促我们向完美迈进。具备了这些知识后,我们将不会被世间的灾难困苦所压倒或感到沮丧,所有的不确定感、恐惧、绝望都会远离我们。
02 活着,找到光
艾克哈特 · 托尔《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人类已经为意识转化做好准备了吗?这个内在意识的绽放将会如此的彻底深远,相较之下,植物的开花绽放,无论是多么美丽,都将相形逊色。
这种转化的可能性,一直是人类所有伟大的智慧教导所传达的中心思想。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倒还不是艺术、科学或科技的成果,而是能认识到自身的功能失调与疯狂。
人类意识可能会有彻底转化的机会。在遥远的过去,已经有少数人能够这样认识到了。譬如,在印度教的教导中,这个转化被称为 " 开悟 ";在耶稣的教诲中,它是 " 救赎 ";在佛教中,它是 " 了苦 "。另外," 解脱 " 和 " 觉醒 " 也是其他常用来形容这个转化的词汇。
那些使者——佛陀、耶稣、老子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大师,就是人类最早绽放的花朵。他们是先驱者,是稀有而珍贵的存在,是人类觉醒的过程当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当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这些大师中的大部分,不可避免的,都被同时代的人误解。甚至,后世也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们。
几百年来,很多和原来教导毫无关系的东西,都被添加上去,反映出那些基本的误解。这些老师们,有的被嘲笑、辱骂或是被杀害,有的则像神一般地被崇拜。很多指引我们超越人类心智功能失调以及脱离集体病态方法的教导,都已经被扭曲,甚至本身也成为病态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