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体现国家意志,突出育人价值和素养导向
原标题:历史:体现国家意志,突出育人价值和素养导向 | 新课标大家谈
民小编说
历史是帮助学生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同时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不可忽视。如何理解此次历史新课标修订中的变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国家工程。历史学科在整个国民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突出重要的地位,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因此,《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发布受到极大关注,为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必将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初中教育历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笔者认为,《课程标准》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价值性和实践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可以从育人价值、学科思想、实践逻辑和教研转型等维度来落实课程标准,积极推动历史教学实践转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01
体现国家意志,在大时代中把握
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背景下进行的,寄托着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殷切期待。“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五个体现是党和国家对课程标准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党和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目标指向。
课程标准立足中国和世界发展新阶段,对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的认识不断深化,内容与时俱进,体现了党和国家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胜利等反映时代大变化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进行了体现。
如中国现代史的“内容要求”明确:“知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特别是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史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在世界现代史的部分中这样表述:“中国倡导并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提出的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上述两个内容虽然分别属于“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但相互呼应,体现了当今中国蓬勃发展的崭新姿态和不断扩大的世界影响力。在世界现代史的“内容要求”中也明确:“知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内容与时代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实,在中外历史联系中建构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如在世界现代史的“教学提示”中要求:“将当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当代世界发展基本特点联系起来,初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项目学习,深入探讨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问题”。
在“教学提示”中增加大量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特点与趋势的内容,体现出时代特征。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相比,这些内容凸显了党和国家的意志,是国家核心价值在课程标准中的全面体现,需要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加以落实。
02
突出育人价值,
在重大主题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在课程标准中对重大主题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目标。课程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主题内容给予了高度关注,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红色基因,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第五点中提出:“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