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生命之旅:《我们为什么长这样》
《我们为什么长这样》是我2020年翻译,2021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著作。这是给北京广播电台(北京故事广播)准备的材料。文字稿如下:
《读书俱乐部》节目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我们为什么长这样》一书的译者。我叫徐彬,彬是文质彬彬的彬。我是山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从2000年以来,陆续为湖南科技出版社翻译了十几本科普图书,如《爱因斯坦的宇宙》《宇宙传记》《艺术宇宙》等。2021年,也就是去年,我有三本科普译著在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史蒂芬·霍金:友谊和物理学的回忆》,以及这本《我们为什么长这样》。
这本书的作者Alice Roberts(爱丽丝·罗伯茨),是个70后,网上信息显示她是1973年5月19日生人,比我晚4天,也是金牛座。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巧合。爱丽丝是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和人类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为公众所熟悉的公共科学家。
记得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吴炜老师联系我翻译此书的时候,发给了我书的电子版,看到作者名字,我一下子想起几年前看过她主持的一个纪录片,《奇妙的人类旅程》—— The Incredible Human Journey。现在的这本书的名字是The Incredible Unlikeness of Being,跟纪录片片名有些相似,所以我觉得内容也应该有相关之处。于是,我搜罗了一下自己的纪录片片库,很快就找到了当年保存的视频资源,重新观看,借以熟悉相关的内容。
跟一般的科普图书,以及《奇妙的人类旅程》纪录片相比,这本书的内容有点“硬”,可以算是硬科普的一类。其介绍的知识较为专业,因为它涉及一般人较少关注的解剖学。
但同时,这本书的内容也有点“软”,给它带来一丝柔软气息的,是作者细腻的语言,以及书中插画的艺术气质。作者爱丽丝有高超的手绘技巧,书中丰富的插图,都是她亲手绘制的。就连原版书中的各个小节之间的分隔符号——一颗小海星——也是她手绘的。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The Incredible Unlikeness of Being,副标题是Evolution and the Making of us。副标题比较好翻译,可以是“进化及人类的诞生”。但是主标题里面包含了对一部文学名著题目的“戏仿”(Parady),或说“仿拟”。那部作品就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各位听众朋友要是在下面把两个题目写出来,并列在一起,就能看到这两个的结构非常相似: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he Incredible Unlikeness of Being
它们都是以The开头,第二个形容词,一个是Unbearable,一个是Incredible,都有-able这个词尾;第三个名词,都是-ness结尾,剩下的都是of being,being都指“生命”的意思。
昆德拉的这部小说,国内有两个译本,较早的是韩少功译的,作品题目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出版后曾风靡一时,我当年读的就是这个版本;后来又有许钧的译本,题目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是依据后一种译法,爱丽丝的这本书的中文题目可以译作《不可思议的生命之旅》。但是,昆德拉小说的这个后一种译名并不很普及,知道它的不多,因此,汉语书名这么译,未必能在逛书店的读者那里引发相应的互文性的联想。所以,最终,各位编辑老师经过综合考虑,选择了现在的译名《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这个题目跟全书的内容更加吻合,让人读后立即就能了解全书内容的主线。
不同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绍介方式,本书是直接从受孕的那一刻开始,讲述了一个细胞如何转变成一个有生命的、会呼吸的、会思考的人。然后回溯人身体的每个器官,都经历了怎样的进化之旅。
可以说,这是一本通过“倒叙”的手法写作的科普书:先跟我们介绍现代人的人体某个器官的解剖特征,再叙述进化史上,这一结构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形态进化到目前的形态的。这一点,看一下本书各个章节的题目就能感受到。比如,第二章的题目是:头和大脑,副标题是“从脊椎动物头部的起源到人类大脑的惊人变化”;第四章,题目是“说话和鳃”,副标题是“发音盒子的水下来源”。
刚才提到,作者Alice Roberts堪称解剖图手绘大师。她经常在个人的推特上分享她正在绘制的新的插图。此外,也实时报道自己正在参与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分享在野外工作的场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