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处,是成年人最高级活法
知乎上曾有人问:“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喜欢独处?”
最高赞是这样回答的:“因为只有你独处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这样的你,才是自由的。”
生活中有很多烦恼让我们疲惫不堪,想要从无趣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世俗的压力让我们没有懈怠的理由。
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承担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却唯独不属于自己。
金星在《掷地有声》一书中说过:
“孤独是你留给自己的空间。你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是配合,你们相互配合,两个人又在配合环境。而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有机会发现真正的自我。”
历经世事,才真正懂得:学会独处,才是成年人最高级的人生智慧。
最好的独处方式,莫过于在独处中享受安静,在独处中取悦自己,在独处中丰富自己。
在独处中享受安静
安静,能让人从内心生出强大的能量,静,能生慧。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至黄州,这次被贬,对他来说是人生中一次沉重的打击。
到黄州后没地方住,他就动手在山坡上盖了几间草屋,草屋建成后,刚好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
苏东坡在四周的墙壁上画满了雪花,并把草屋命名为“雪堂”,同时又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名号。
平时劳作累了,苏东坡便静坐在雪堂中,看一本书,品一杯茶,写下一首首千古名篇。
从初到黄州时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转变。
苏东坡在独处中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孤苦寂寞到乐观豁达,他的内心变得安静且丰盈。
不管外界如何复杂纷扰,苏东坡却独守内心的一份宁静。
看过一段话:“让内心安静、安定下来;工作,踏实而勤恳;待人处事,和气顺畅。”
生活中诸事纷扰,只有让内心安静下来,才有时间去沉淀,好好思考,解决问题,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一个人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让自己松弛下来,做任何事都能淡泊从容。
钱钟书和杨绛一生不喜欢交际,他们更多的时间都是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两个人共处一室,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喜欢的事:读书、写作、翻译。
有个国外的女记者看完《围城》后,非要拜访钱钟书先生。
被钱钟书先生幽默地拒绝了:“你吃了一个鸡蛋,感觉味道不错,为什么一定要见到下蛋的母鸡呢?”
还有很多慕名而来拜访的人,都被夫妻二人找各种理由谢绝。
两位先生在独处中保留着一份清醒,不追求名利,以书为伴,专心研究学问。
正如杨绛所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独处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选择,并在独处中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人生最好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在独处中丰富自己
奥普拉曾经说过:“所有那些独处的时光,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出了名的高产作家。
对于全职写作的人来说,写作会耗费大量体力,为了保持好的身体,村上春树开始跑步,他给自己设定了每天必须跑一个小时的计划。
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下来,村上春树却坚持了三十多年。
他说:“在一天里,只有独自跑步到那一个小时,才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才是能够完全沉静下来的时间。”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春树第一本以自我为主体的散文集,书中讲述了自己对于写作、运动,以及人生的理解。
村上春树在跑步中领悟到的人生哲学, 让他有了坚定的人生方向。
独处是自我赋能的最好时机,可惜的是,很多人看不到独处的价值,努力在喧嚣中寻找存在感,最后只落得内心空虚。
唯有在独处中发掘出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懂得在独处中治愈、提升自己。
能做到这些,你的人生将在独处中得到升华。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工作几年后,毅然辞去职位,选择到瓦尔登湖隐居。
他在湖边用白桦树建造了一座小木屋,每天在湖边散步,在空地上耕种。
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读书、写作、观察瓦尔登湖。
两年后,完成不朽名作《瓦尔登湖》,而梭罗也被人们称为“隐居的圣人。”
作家连岳说过:
“独处技能,是必须学习的关键技能。
人在创造的时候,大段时间的独处是必须的。没有独处能力的人,在现在,尤其是未来,可能就会被淘汰掉。”
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想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找到自己想要奔赴的目标。
利用独处的时间为自己充电,在独处的时光里闪闪发光,让自己成长为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才是对自己的不辜负。
在独处中取悦自己
《半山文集》中说:“人自己带给自己的快乐越来越多了,就是在变得更好;越来越需要别人来带给自己快乐,就是正在变得更差。”
奶茶刘若英单身时就喜欢独处,一个人吃饭、读书、健身、旅行、看电影、逛展……
享受这种孤独的刘若英说:“我没有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只是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方式去生活,一个人生活不代表不能取悦自己。”
婚后的刘若英也在延续这种喜欢独处的生活方式,与丈夫钟小江结婚十年,没有一起吃过饭,两个人有各自独立的卧室、卫生间、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