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不来学诗就老了
《你还不来学诗就老了》原标题为《一天学会格律诗》,是在网络上转载、阅读十几万次的一篇学诗心得的文章,今天在微信上分享给大家,但愿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概 述
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宝塔最璀璨的顶尖明珠,因为她外延广,内涵深,其中包含了琴棋书画:琴乃中国古代乐器之首,音律按照宫商角徵羽,对照诗词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来配合诗吟唱,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棋乃黑白围棋,讲究布阵,金角银边中间草肚皮,对照诗就是立意出新,起结为主,充分利用每个棋子(汉字),不得浪费;书乃书法,讲究一气呵成,有天赋的笔走龙蛇,无天赋的勤学苦练“我注六经”,诗词也一样,一气呵成则气顺,加上天赋和自身的勤学自有神来之句;画乃中国的传统国画,讲究技巧、布局,密的地方密布透风,疏的地方万马奔腾,对照诗词就是写作技巧上合理的安排,用字精到,语句无可挑剔,疏的地方就是不画蛇添足,所谓画留白,诗留余味是也!这也就是“六经注我”之境界。
诗人是特殊的群体,人人都是诗人,但做到真正的诗人又何其难也!单从性格来说,只有一种性格的人只能叫文人,拥有两种性格的人叫“神经”诗人,而拥有多种性格的人才是真正的“疯癫”诗人。而一位真正的诗人,不光是简单的写几首小诗,还要在各个文化层面有所研究,例如医学、儒佛道、天文地理、琴棋书画皆要涉及。我们看古代的和近代的诗家,其性格是多样的,才学是多面的;例如曹雪芹、李白、苏轼、黄庭坚、毛泽东等等,他们除了在诗词上有一定的造诣之外,或善音律,或善国画,或善书法……因为诗词是艺术的象征,是宝塔上最耀眼的明珠,她的光辉是和以上几点密不可分的。我们无法评价或者说谁就是当代诗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爱写诗之人,必是多情的,是善于捕捉的,是狂放的,是细腻的……
生活大于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并高于生活,化繁而简,这需要很深的文学造诣和天赋。好的诗词观之见性、赏之见情、思之如泉。诗词风格反映了一位作者的个性,是浪漫如李白,还是厚重如杜甫,或陶渊明之恬淡,见性见情,入哲入理都在读者的心中,希望通过此篇能给大家带来初步的认识。
初学基础知识
诗:并不是深奥的不可探询,诗有法,而也无法。从无法到有法,是不知到知的过程。从有法到无法,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我们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知道要把根基打扎实,只有根基扎实了才可以变换。诗也如此,不管你写现代诗歌,流行歌词、还是写古典诗词,必须要了解他的产生和历代的演变。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众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人所创造的。
到了唐以后,诗形成特定的格律,一首诗的构成,韵脚,平仄,对仗等,这其中包括了音律,铿锵之音要顿挫有力,读之余味未了。到了近代,胡适提出了改革旧体诗,提倡新诗,而自己却时常写旧体诗,这说明了中国的诗歌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光辉夺目的,是抹杀不了的,在创新的过程中,近代毛主席的诗歌可谓典范,但他也是在传统上(既格律不变)创新,就是现代人不要拿现代的事物和眼光看古人,也不要拿古人的东西和现代比较,惟有不变是诗之精华凝练,含蓄。如果今人写诗词,写风花雪夜我敢说没有人能超过唐宋,而如今我们不能被外来的所谓“快餐”文化所俘虏,要把国学发扬广大,必须在传统上创新,写一些现代东西,(但诗之有型,我们不能抛弃格律,不然就不论不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