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也会成就伟大的人生
主讲人 侯贞
江苏新闻广播《新闻评谈》主持人
主任播音员,江苏省朗诵协会常务理事,曾荣获国内主持人最高奖项“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提名奖。
本书导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样说。劳动是“必要之恶”,这是古今中外普遍的想法之一。我们不禁会问,人们工作真的就为了糊口吗?人真的不可能爱上工作吗?
如果一直用这样一种心态工作,事业是很难成功的。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实际上,想要改变这样的工作心态,却也是一件难事。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改变?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效的?这本书也许会给你指明一个方向。
从字面上讲,这本书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的重点是专注于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在浮躁的当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书既是稻盛和夫先生70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享,也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
你将收获
✦
■ 苦难和挫折都是礼物,不要害怕逆境,因为只有在逆境中拼命工作,方能给人生带来好运。
■ “天职”这种东西并非从天而降,唯有脚踏实地,刻苦追寻,才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职”。
■ 做一个“自燃型”的人吧!只有进入漩涡中心,主动起来,才有可能出人头地,成就事业。
■ 不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要忘记你的“上进心”。
作者介绍
稻盛和夫
日本“经营四圣”中唯一健在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松下幸之助”。
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1984年创办KDDI。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社长,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现任京瓷和日航名誉会长,KDDI最高顾问。1983年创办盛和塾,向企业家学生义务传授经营哲学。目前全世界的盛和塾学生已超过9000人。
音频文字稿
谈到工作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这么说:“工作累人,不想工作。”“要不是为了那份薪水,谁想要上班呢?”“人是不可能真心喜欢上自己的工作的”……的确,工作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不得不做的差事,为了领工资过日子,为了养家糊口……人们才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上班下班。但,工作的意义真的仅仅是这样吗?人真的没有办法喜欢上工作吗?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稻盛和夫的《干法》,也许能够给你一些新的启发,让你对工作本身和如何工作,都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在细说这本书之前,我们首先认识一下作者是何许人也。稻盛和夫,是日本商界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与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并称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的稻盛和夫,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之后,一度求职无门,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在老师的推荐下,他去了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工作,当其他同事纷纷离开这家倒霉的企业时,没有退路的他留了下来,潜心钻研,结果他攻破了技术难关,使得这家企业起死回生,一跃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稻盛和夫就这样奠定了人生事业的第一块基石。27岁时,他创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创业55年,无论社会环境多么恶劣,经济形势怎么变动,京瓷都没有出现过一次财政赤字。1984年,他又创办了KDDI。京都陶瓷和KDDI都进入过世界500强企业名单。2010年,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社长,当时,这家航空公司正处在破产重建的艰难处境之中,人心涣散,千疮百孔。稻盛和夫走马上任后,用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让日本航空大幅扭亏为盈,并一举创下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最高利润率,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据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曾向他请教企业的经营之道。任正非在说到稻盛和夫时表示:“稻盛先生的经营理念和人生思想哲学都已经超越了商界定义,是走向成功人生的精神指导。”
可以说,《干法》这本书,就是稻盛和夫从自己的工作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一套思想体系,也正是这套体系,让他在之后的工作中走向更大的成功。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总结提炼出这套思想,又是怎样的环境、经历,让他成为全球知名的“经营圣手”吧!
劳动是“必要之恶”,这是古今中外普遍的想法之一。很多人把劳动看作一项苦差事,稻盛和夫曾经也几乎成为这样的人。当他大学毕业在恩师帮助下进入京都松风工业就职时,他也和许多当下的年轻人一样,对公司有很多怨言,特别是这家企业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看不见明天的企业。和很多怀才不遇的人一样,稻盛和夫很快厌倦了这份工作,想要走人,他甚至和一个同事一同考取了自卫队干部候补学校,但入学需要家里人把户口本的复印件寄给他。然而,命运就是这么有意思,他的哥哥对他这样“忘恩负义”的行为很生气,觉得全家节衣缩食供他读了大学,老师介绍他留在京都就业,结果稻盛和夫干了不到半年就要辞职,简直过分,因此不愿意把户口本复印件寄给他。没有户口本复印件,稻盛和夫的自卫队干部候补学校泡了汤,公司里年轻人都走光了,只剩下他一个,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辞掉现在的工作,找寻新的工作吗?也不一定就能摆脱困境,但如果继续留下来,未来的日子要怎么走?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做了留在这家公司的决定,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而是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他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公司,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的工作,终于在不久后的一天“智慧大迸发”,取得了职业生涯第一个大成功。
后来,稻盛和夫总结他的人生经历时认为,也许正因为从业之初就遭遇了绝境,才教会了他只有拼命工作方能给人生带来好运。苦难和挫折都是礼物,在逆境中,坚持认真努力地工作,热爱工作,这才为他之后所有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不过,刚刚工作就面对困境,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而在如今这个和平富裕的年代,财富的获得也可能有了更多的渠道。买彩票中大奖一夜暴富甚至在新闻中经常能看到,于是很多人会说,如果我买彩票中了一大笔钱,我才不工作。但这样做真的不会空虚吗?稻盛和夫就觉得,那样的人生绝不是真正幸福的。在稻盛和夫第一次创业成功、京瓷上市的时候,身边也有人劝说他,名有了,利也有了,可以放松放松,享受一下了。现如今一些风险企业的经营者们做大一家企业,上市圈了钱,就抛了股票,获得巨额财富,然后开始过上消消停停的“退休生活”。和他们不同,稻盛和夫清醒地意识到,公司上市只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只有更加勤恳地工作,才能够收获喜悦,就如同只有度过漫漫长夜,才能迎来曙光一样。
当然,稻盛和夫会有这样的选择,和他无比热爱工作是分不开的,而爱你的工作,这在今天很多人看来近乎是一种“笑谈”。人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付出努力,只能为自己喜爱的事情忍受一切的艰辛,而工作这玩意儿,怎么看也很难成为“喜好”。很多人在劝找工作的年轻人时,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喜好是不能变成工作的。”但稻盛和夫却认为,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而众所周知,一个人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近乎为零,即使进入了喜欢的公司,能分到喜欢的职位,从事喜欢的工作内容,更是很难实现的愿望,那么剩下的唯一方法只有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但问题在于,很多人,都只把工作当成不得不做的事情,抱着消极的态度应付了事,长此以往,不过是虚度了人生,浪费了时间。昔日的高材生才华埋没,甚至最终沦落街头的事情也并不罕见。与其漫无目的地寻找一个可能喜欢的工作,喜欢上自己现有的工作才是更现实的方法。就好比稻盛和夫本人,大学时他学的是有机化学,但求职无门,最后被迫留下来的松风工业,却是一个属于无机化学领域的企业。这和现如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和自己的本专业几乎毫无关联也很相似。但不同的是,稻盛和夫从半强迫自己专注工作开始,渐渐变得积极主动钻研,并且在从被动工作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他也真心爱上了这份研究工作。再后来,喜欢不喜欢反而成为一件次要的事情,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占据了他全部的身心。由此可见,“天职”这个东西,并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偶然遇见的,甚至也不是寻寻觅觅就能够找到的,只有脚踏实地、刻苦追寻,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职”。而当你真正埋头苦干时,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了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也有很多人说,我很努力工作,为什么迟迟没有找到成功之路呢?这时候,就要问问自己,你真的在真心实意的努力吗?有的人,每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一项不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当然不能说是不努力,但也断然算不得真正的努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只有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只是机械完成手上的工作,不去思考,不愿意多想,那么就什么都实现不了。别人做什么,怎么做,你也跟着那样做,不过是付出了与一般人同样的努力程度,这样的工作只是做了一些寻常不过的事情,而只有当你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亮眼的成绩。在稻盛和夫看来,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工作中最忌讳成为怎么点都烧不起来的“不燃型”人,而成为和大家一样的需要指挥才行动的“可燃型”人也不过是寻常,只有当你成为一个不需要激发,就能燃烧的“自燃型”人,争做核心者和影响者。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你能够品尝到工作成功后醍醐灌顶、如露入心的欣喜之情。积极主动,自觉自发,才有可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通向成功的路,也不是努力几天就能够找到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手中的事,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现如今中国女排的领军人物朱婷,出身在河南农村,13岁才进入体校开始系统学习体育。起步晚,又撞上了生长期,即使有生长痛的困扰,但朱婷从没有停止训练,甚至更加倍地训练鱼跃和滚翻。后来证明,她的坚持都收到了回报,她成为中国女排中最耀眼的那颗“星”。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不焦躁,不屈服于任何困难。稻盛和夫认为,这样的坚持,能造就出优秀的人格,并且会让人生开出美丽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稻盛和夫眼里,没有什么比追求“完美”更重要了。电子时代,很多人会觉得,做错了事情,删掉它不就能够重新来过?这在稻盛和夫看来,是不可原谅的事情。他认为,如果抱着“错了改改就行”这样的想法做事情,小的失误就会频繁发生,这其中就隐含了无法挽回的重大错误的危险性。就拿京瓷来说,在制造产品过程中,不管99%有多么顺利,哪怕只有1%出现了问题,所有努力都会白费。一旦产品延期交货,销售员就会受到客户的严厉训斥,而一个大男人被客户骂哭的情况,也确实在京瓷发生过。因此,稻盛和夫总结道,在日常工作里,哪怕再小的事情,也不可以允许差错的发生,只有彻底贯彻这种“完美主义”,工作质量才能提升,人自身的素质也才能提高。
之前我们一直在说,要坚持,要努力,不论多么平凡的工作,也要每天脚踏实地。但这并不是说,面对工作只能一成不变。工作要动脑子,要有创造性。每天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地机械工作是不对的,哪怕是打扫,也可以有创造的空间。比如,扫地的时候试试换个方向打扫行不行?如果现在的工具不趁手,是不是换一种工具会更好?这就是创造性的工作思维,扫地固然如此,其他工作也一样。前人走过的路固然是条平坦的大道,但只有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只有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做得更好、做出更不一般成绩的人才能走得更远,站得更高。稻盛和夫说,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进入真正“创造”之门的秘诀。
纵观《干法》全书,可以发现,稻盛和夫的成功可能来源于极度的克己。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工作,追求新的成就,永远在反省,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接受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挑战,永不停歇。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并非为了名利或物质上的享受,归根结底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他觉得人“一旦奢侈,就会傲慢”;他更深刻领悟到:“欲望”“恼怒”“愚痴”是让人陷入烦恼的最厉害的东西,他把“努力工作”当做修行,用以稀释这“三毒”。
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生活让人羡慕,但他们背后所承担的压力和为成功年复一年付出的辛劳,却很少为人所知,也很难让人羡慕,更不用说稻盛和夫这种如同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方式了。于是,也有些人认为,这本《干法》不过是一碗毒鸡汤,让人更安分守己地在工作岗位上“卖命”。那么它究竟是指引工作生活的良方,还是麻痹劳动者的“毒药”呢?这个问题,可能最终还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想法。说到底,成功从来没有模板,也没有谁的成功可以被完全复制。稻盛和夫的经历、他成长的环境、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相互作用,塑造出的他是独一无二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的成功学里学以致用。普通人经常会遇到我不会做、我是外行的情况。但稻盛和夫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正因为外行不懂,才更富有想象力,也许比内行更有机会,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有的人,总喜欢用“计划赶不上变化”敷衍了事,但稻盛和夫却指出,计划这件事情,一旦制定,就必须贯彻到底。不要担心失败,不要总想着不行,只要抱着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么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新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
即使你是一个普通的人,稻盛和夫这套理论,也会让你对工作产生不一样的认识,让你对生活有全新的看法。也许你不会拥有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人生”,但这个理论,或许可以帮助你在日常生活里,收获更多的进步,帮助你更好地生活。毕竟,能够好好生活,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吧!
(本期编辑 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