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王羲之行书,离开字帖就不会写?唐代高人教给你3句话
学王羲之的行书,比如说《兰亭序》或者《圣教序》,很多朋友在临帖的时候都会将注意力放到形似上,总想写的一模一样。这么做,是没有问题的,就像清代王淑说的那样:习古人书,必先专精于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
经过很长时间的埋头苦练,我们终于能写得像一点了,或者说,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像了。临帖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成功了吗?如果你这么就满足了的话,是学不好书法的。都那么像了,还不够牛吗?除了像,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么一个概念: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书法临帖,只是提升自己的一个方法,这是为我们自己写字服务的。简单的说,你临帖水平再高,只是在写别人,独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作品,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
很多朋友学王羲之的朋友,临帖难,创作更难,对着字帖临的话,水平很高,可一旦离开字帖马上原形毕露。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您也喜欢学王羲之的行书,如果您也只会临帖不会创作,离开字帖就不会写的话,建议您听听唐代这位高手张怀瓘教给您的3句话,帮您理清思路。1、 必先识势,乃可加工。张怀瓘在《玉堂禁经》中开篇就说:“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书法临帖,不管你是学王羲之也好,还是其他名家也罢,也不管你临写的水平怎么样,首先你要能看懂笔势。简单地说,你要搞明白,古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那些点画写出来的,路线是怎么安排的。
明白了这些,并把这些特点记忆在自己的脑中,这些,就是我们日后创作的素材。2、 字无常形。第二句话同样出自《玉堂禁经》:“用笔腕下起伏之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什么是“腕下起伏之法”,咱们在这里不讨论,要想更好地离开字帖进行独立创作,我们要留意后面那四个字“字无常形”。比如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中的这几个“於”字,有的笔势相同,只是笔法上有变化;有的呢,笔势和用笔都不一样。在临帖的过程中,我们学哪种比较好呢?
其实,哪种都要学,并且要比较着学。正所谓“字无常形”,通过临帖,我们要在其中找到书写的规律,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那些存在差异的变化。当你的这些变化的素材积累的多了,还愁不会创作吗?3、 其要在权变。张怀瓘的第三句话:“起伏之势,岂止于散水、烈火?其要在权变。”临帖容易,创作难。难点到底在哪?一个字“变”。学王羲之行书,如果你只会死记硬背,如果你只会生搬硬套,即使你把《兰亭序》背下来,也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再说了,你能把《兰亭序》中所有的细节都背下来吗?怎么“变”?这还要回到前面说的那两点:识势加工,字无常形。简单地说吧,要想创作,你总得在脑中记住几个不同的写法吧。
孔乙己曾经显摆自己说:“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吗?现在想来,孔乙己的归纳总结能力真的很强,至少他会四种写法。很多人离开字帖就没法写字,就是因为缺少这种总结。学书法,不光要在用笔上总结,理论上也要有一个梳理。怎么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理论呢?下面,把我手上的这本黄简老师负责编辑的《历代书法论文选》分享给大家。黄简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玉堂禁经》、《三十六法》、《用笔论》、《论用笔十法》等,都收录在这本书中。
69位历代名家,95篇经典书法论文,满满888页。如果您也喜欢书法,建议您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