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满广志”口号在全军叫得很响 这是咋回事?
原标题:聚焦强军目标 瞄准世界一流
图①:8月下旬,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在昆仑山腹地组织多兵种实兵演习。陈善锋摄
图②:6月4日,武警广西总队特战队员正在进行武装奔袭训练。余海洋摄
图③:7月,武警北京总队某部特战预备队员正在进行考核。 贾 娟摄
图④: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飞行团飞行员合影。高宏伟摄
南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副局长廖新华——
联合作战,提高制胜力
本报记者 李龙伊
南部战区某联合作战研究室,唇枪舌剑,“硝烟”弥漫,一场红蓝对抗演习方案推演一时间陷入僵局。大家争论的焦点是:按照既定作战方案,红方能否应对蓝方火力突击?
“方案可不可行,让数据来说话吧。”时任某部部队长的廖新华向现场指挥员建议。
随后,一场“数据战”在联合作战实验室打响。廖新华带领团队以蓝方空袭兵器总体参数和飞行方案为依据,精细推算弹道参数曲线,反复推演红方防空兵器火力通道、拦截区域、杀伤概率……
很快,一份关于红方作战方案的可行性报告及优化调整建议在推演中“一锤定音”,得到普遍认可。在之后的红蓝对抗演习中,这份红方作战方案大显神威,一举击败蓝方,为红方赢得演习胜利。
“军队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指挥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廖新华感慨,战区和军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过去军区也经常搞联合演习,实际是临时“搭班子”,难以实现真正的联合作战、联合制胜。
2016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战区成立大会,拉开了我军联合作战体系构建的序幕。按照“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原则,建设绝对忠诚、善谋打仗、指挥高效、敢打必胜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战区,成为联合作战的前沿。
当时在北京某部工作的廖新华得知南部战区急需联合作战人才,第一个报了名。
现代战争,来自陆、海、空、天等多维战场的信息流无影无踪,却实实在在影响乃至决定着战争的胜败。“指挥员是‘大脑’,各军种的部队是‘四肢’,我们战区人要做的就是打通作战‘神经中枢’,为联合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廖新华这样概括战区的工作。
“战区成立后,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得到建立健全,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基本形成。”廖新华介绍。
编辑点评:建立健全军委、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使人民军队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过去相对独立的不同军种部队,如今在战区的调度下常态化开展联演联训;过去军区抽组指挥机构时的商请函,如今在战区改成了指挥命令;过去难以共享的数据信息,如今源源不断在战区内诸军种部队间流转……
海军滨州舰舰长黄凯——
远海训练,锻造新战力
李龙伊 刘亚迅 方思航
仲夏夜,宫古海峡口,云飞浪卷。滨州舰保持着严格的电磁静默和灯火管制,高速挺进波谲云诡的西太平洋。
“右舷××度,距离××公里,一架×型飞机向我接近!”天刚拂晓,雷达兵便发现空情。
舰长黄凯坐镇驾驶室发出命令:“密切监视,注意取证!”驾驶室内,官兵们坚守各自战位,沉着应对……“结合执行远海训练任务,我们经常因时因地因情穿插一些使命课目训练,在与‘强敌’对抗中、在近乎真实的作战背景下砥砺舰艇战斗力水平。”黄凯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海军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化远海实兵对抗演练,全面提升海上威慑和实战能力。中国海军走向大洋的“频率”不断加快,“频道”转换更显平常,远海训练向常态化实战化体系化迈进。
“近年来,人民海军东出第一岛链、南下印度洋、西进亚丁湾,舰行大洋,展开潜舰机攻防对抗、防空反潜、航空兵远程突击、海空联合火力打击等一系列实战化课题演练,实战化训练不断向远海远域拓展。”黄凯介绍。
舰艇远海训练锻造出“新战力”。据悉,此次远海训练编队由滨州舰等多艘驱护舰组成,可是我们登上驾驶室极目远眺,发现滨州舰似乎是“孤军深入”——以往铁甲列阵的大型编队悄然消失了,放眼望去,海天尽头竟不见一艘编队舰艇。